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校友卢本森创业与投身公益事迹被《德州日报》整版报道

2017-03-17 09:34:22 来源:青岛滨海学院

微信截图_20170317085627.png

微信截图_20170317085805.png

1月8日清晨,青岛港,蒙蒙细雨笼罩下,货场运输车进进出出,高耸的塔吊来回摆动,一派大进大出、大吞大吐的繁忙气象。

这是卢本森最为熟悉的场景。 15年前,大学尚未毕业的他就是在这里发现商机,走上创业路的。如今,他创办的淼森三和港口服务有限公司横跨青岛港、天津港两大港口,业务范围涉及港口服务、国际贸易、港站物流,年交易额4000余万元,是国内唯一一家通过 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港口服务企业。

初见卢本森,记者便有种发自内心的亲切感。今年 37岁的他皮肤黝黑,脸上挂着朴实的微笑,一口乡音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创业故事。

生活所迫,农村娃白手起家坚韧不拔,投身创业闯出名堂

化楼镇位于乐陵市西南部,乐陵、陵城、临邑交界处,这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乡镇,却也不乏希望通过经商改变生活的人。 1980年12月,卢本森就出生在这里。

这是一个平常又有点特殊的农村家庭。爷爷卢清渭一九四九年前曾在北京、天津一带做小食品生意;父亲卢朝孔曾担任乐陵张屯公社水利连长、农科站站长,并兼任敬老院院长一职,对敬老院中及十里八乡的孤苦老人照顾有加,小时候,卢本森也经常去敬老院和老人们相处,与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母亲虽没读过多少书,却是个热心肠,谁家有点纠纷矛盾,都会请她去调解。家中这几种“元素”交织着,对卢本森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2000年,高中毕业的卢本森考入青岛滨海职业学院(今青岛滨海学院)经济管理系市场营销专业。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通过学习争取更好的未来时,生活给他的肩膀压上了更沉重的责任。“2002年,我妹妹也考上了大学,家里并不富裕,供两个大学生有点捉襟见肘。”卢本森说,为此他办理了休学,一心“找点事做”,赚钱补贴家用,支持妹妹和自己的学业。事实上,在此之前卢本森就曾在校园里做点小买卖赚取生活费,而这次他打算做的,不再是“小打小闹”那样简单。

滨海学院位于青岛港腹地,卢本森休学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在港口,码头上的轰鸣声对他而言非常熟悉,货物在出口之前或进口之后,都需要经过包装、加固等程序,这一系列工作统称港口服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卢本森做了决定:“这,就是我创业的起点。”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一张床、一个脸盆、一个背包、一个水壶、一辆二手自行车、月租80元的一间地下室、 36元钱,这就是卢本森创业伊始的全部家当。在一个没有任何关系和“门路”陌生城市创业,对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而言,困难可想而知。

不过,鲁西北人身上不怕苦的禀赋给了卢本森强力支撑。缺少资金就四处找亲朋好友借钱,你三百他五百的愣是凑了近一万块钱。没有工人就在港口周边跟装卸队队长现场谈价,没有客户就每天背着宣传资料和名片在场站、码头发放,从装卸工人、场站理货员到叉车司机、送货车主,甚至堆场的门卫都有了好几张他的名片,一年下来,青岛港前湾港区周围的工作的人员几乎没有不认识卢本森的。

脸熟了,人气慢慢攒了起来,客户也慢慢多了起来,朴实的性格、低廉的价格、随叫随到的贴心服务,卢本森的生意越来越多,公司的发展逐渐走上了正轨。慢慢地,他的团队由一个人变成十几人再变成近百人,交通工具由自行车变成四轮小货车再变成十几辆大货车。 5年后,淼森三和有了天津港分公司。

目光长远,建团队塑品牌不言放弃,“心里憋着一股劲儿”

如今,无论在青岛港还是天津港,提起淼森三和,业内人士都会竖起大拇指。这得益于卢本森为打造自身品牌的不懈努力。

港口服务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体力劳动者。企业发展之初,卢本森也像其他同行一样,有业务时在港口周边的劳动力市场挑选一批工人带进港内作业,没业务时“就地遣散”。这样时间久了会带来一个问题:这些工人来自天南海北,从事过各行各业,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简单培训后就上岗,往往不能严格按照客户的要求去操作;同时由于人员流动性强,组织培训成本高、难度大。“这样‘散兵游勇’似的作业,会让客户不满意,从而影响公司形象及效益,慢慢地,客户会越来越少,我们更难有资金组织培训,时间长了就陷入恶性循环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卢本森积极寻觅解决之策,“我想明白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带一支队伍。”

为此,卢本森建设工人食堂和宿舍,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为工人缴纳五险,没活时也给发工资,绝不拖欠,并全力培养技术骨干,工人和车辆随时待命,外出工作时统一着装。显然,刚开始业务量少,这些举措造成了很大花销,但卢本森不惜去贷款、借钱,依然咬牙坚持。他的努力最终收到成效,其工人的出色能力赢得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公司逐渐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经营进入了良性循环。

卢本森信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会为了每笔订单、每个机会尽全力。去年底,卢本森带领团队从天津公司出发到北京密云参加一家公司的招标会,不料遭遇严重堵车,导致他们到达时会议已临近结束。卢本森没有放弃,拉住对方负责人聊了几句,“也就是3分钟时间,展示了我们的专业与诚恳,于是他让我们回去准备竞标资料。”

资料准备到半夜,第二天上午 8点半他们赶到密云看货、测量货物规格,每台几十吨重的天然气压缩设备堆满了整整一个大院子,测量持续了一整天。而后他们返回天津公司计算用料量及价格,又一次工作到半夜。第三天上午他们再次到密云提交报价。最终,卢本森击败4家公司,拿到这一订单。

在淼森三和公司的墙壁上,有这样三句话——“完善港口服务,拓展公司效益,成就员工未来”。卢本森说,这是他想实现的三个目标,三位一体,密不可分。虽然如今公司日益壮大,但他仍然喜欢用“创业者”来定位自己,“这个行业还有很多事值得去开拓、完善,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员工也一定还有更好的未来要去追寻。”

在这个创业成为热潮的时代,创业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卢本森表示,要有信念作支撑,心里得有一股劲儿,然后立足长远、着眼现实做出恰当的选择。“我是农村孩子,知道种庄稼要顺势而为,长杂草了要拔草,干了得浇水,有虫子要除虫,创业也是一样;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则培养了我的大局观、协调能力与责任感。”他说,“非常希望看到更多年轻人在创业路上闯出自己的天地。”

倾心公益,“做慈善要趁早”乡情难忘,愿为家乡做更多贡献

“我的一位小学同学,也是本家的一位哥哥,成绩很好,但因家境不好没上初中就退学去打工了,如今在我公司上班,很踏实努力,但在最好时光里错过的学习机会却很难弥补了。做好事要趁早,能不等就别等。”卢本森向记者讲了这个故事,作为自己为何在创业之初就选择投身慈善事业的回答。

2003年,卢本森就协同青岛大学外教,赞助了城阳区上马中心小学贫困生32人,开启了自己的公益之路,后来一直扶持到他们高中毕业。 2006年他为老家安装了路灯,并承担每年电费; 2007年冬天一直到现在,每年为家乡的敬老院捐赠煤炭、棉被等;2012年为乐陵市第一中学新校捐赠6座文化雕像; 2013年为母校捐赠孔子和老子雕像; 2015年加入国家“衣衣心意”协会,定期为西藏、甘肃、新疆、青海等地贫困儿童捐献衣服。

2015年 4月,卢本森开始资助 5名化楼镇的贫困大学生。为了将这一事业常态化,去年4月,他牵头成立化楼镇慈善爱心专项助学基金,每年固定投入3万元,再将公司年利润的1%注入,再加上其他爱心人士的捐款,全镇贫困生的求学资金难题得到解决。去年9月,他又创建淼森三和慈善爱心协会,接纳社会各界的善款和物品,用于救助社会聋哑儿童和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卢本森共为公益事业投入近90万元。对此他表现得很淡然,“我希望能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情,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目前我做的还远远不够,以后我希望能做更多。”

126日,农历丙申年腊月二十九,在乐陵籍回乡创业人士恳谈会现场,记者再次见到了卢本森。虽在外多年,但卢本森始终密切关注家乡。参观过乐陵几个经济及民生项目后,他对家乡近些年的发展成绩表示了由衷的赞叹。持续在乐陵献爱心做公益的他希望有一天能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有我的根,不管在外多少年,乡情永不变。”卢本森深情地说。

□本报记者 张晓航

德州日报电子版链接:http://epaper.dezhoudaily.com/dzk/20170310/index.htm

 

德州新闻网链接:http://www.dezhoudaily.com/news/dezhou/rw/2017/03/2017-03-101260259.html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