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半岛都市报】时隔5年重返课堂,25岁大二宝妈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2023-12-04 09:01:40 来源:青岛滨海学院

b7f7cabc-213143.jpg

9beb0fea-213143.jpg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芳

她是青岛滨海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二学生,保持着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不久前还荣获了2022-2023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而彼时,远在一百多公里外的日照莒县招贤镇北黄埠村里,一个虎头虎脑的2岁半男孩正学着奶奶的神态,骄傲地向聚在一堆的大人们说:“我妈妈在上大学……”

18岁踏入社会,辗转打工,结婚生子,23岁勇敢迈入大学校门,迥然不同的时空轨迹,为马金华铺陈了一条曲折的求学之路。

1.jpg

我这是为了啥

“起床了——”11月30日,距早六点差一刻钟,随着一阵紧促的闹铃声响起,从寝室床上坐起来的马金华提高嗓门喊道。学校每天早6点半组织晨跑,马金华总是第一个起床并叫醒室友。

见室友们没有什么反应,马金华穿好衣服从上铺下来,继续催促道:“起床了!起床了!”

“真不愧是个当妈的人……”有室友揉着睡眼嘟囔着。

看看手机日历,现在是大二上学年第十三周,期末考试在第十七周,满打满算还有不到一个月,紧迫感有如实质向马金华袭来。晨跑12分钟,早饭尽量控制在15分钟结束,7点左右,马金华背着书包走进教学楼。

2.jpg

马金华和室友们

顺着走廊穿行,她透过门缝观察着每间教室的情况,希望尽快找到一间人少并安静点的教室。

很快,在一间空旷的教室里坐定,马金华从书包里拿出了《高等数学》,这是她最头疼的功课之一。之前读职校时,英语和数学就是她的弱项。从18岁离开学校,到23岁重返课堂,学业放下了5年时间,想在短期内把基础薄弱的两门课补上困难重重。

“有些数学公式实在理解不了,对我来说像天书一样。”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上,马金华在一个“正弦换正切”的公式旁,标注了一个“背”字。面对数学这个最大的“拦路虎”,除了其他班有数学课时她跟着多听几遍,再理解不了的,就只有靠笨办法——“死记硬背”了。

“但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马金华知道自己的学习天赋并不高,就只能用努力来补拙,“一遍背不过,就多抄几遍,一道比较难理解的数学题,一般要抄十几遍。”也因此,她的草稿纸用得特别快。后来,她想办法解决了学习用品消耗过快的问题——留意收集教室里同学们废弃的本子和笔。

“她有个习惯,捡本儿和笔。”寝室的同学都知道,马金华平时也毫不避讳自己节约的一面,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默默捡起那些还剩下大半没用就被扔掉笔记本,自己再利用起来。

临近考试,自习教室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进进出出,人声嘈杂,马金华便转战到图书馆里自习。有时早早等在图书馆门口,一开门就迅速跑进去占领空位,一直学到晚上10点关门。“好不容易抢到的位子,肯定要多学一会儿,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已经习惯了大学生活节奏的她调侃道。

2022年刚走进大学校园,马金华还有诸多不适应,“学习压力大的时候特别想孩子”。

为了迎战首次期末考试,她连续三周没有回家。“那三周快要奔溃了,学也学不进去,孩子也见不上面,就开始‘怀疑人生’——我这是为了啥?”回想起那段沮丧的时光,马金华语气忧郁,“每天晚上都要找个角落哭一会儿,再回寝室睡觉。”

人在学校,马金华只能压抑对儿子的想念,尽量减少跟家里视频连线的次数,“有时候电话打多了,他晚上会做梦,哭着找妈妈。哭起来很难哄,得折腾半个多小时。”可接通视频电话,儿子又经常是一团“影子”,对屏幕里的妈妈并不太热情,聊不了几句话就跑开了。

3.jpg

在一间教室里,马金华和儿子视频

实在受不了的马金华做了调整,决定两周回家一次。“两周是极限了,要是两周没看到孩子,我心里肯定受不了。”

马金华也盘算过一周回家一次,但是细算下这一年的路费开支,让她觉得挺心疼。娘家和婆家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公婆在家带孙子,孩子的吃喝拉撒都是老两口承担,“回家一趟坐大巴车要三四个小时,来回一趟车费就要一百多元。”马金华认为自己在外上学非但没有收入补贴家用,还需要不少花销,因此必须精打细算每一笔花费,尽量减少用度。

最强“后援团”

两周一次的探亲时间到了。

12月1日中午12点,当天最后一堂课结束,马金华拖着早收拾好的行李箱急匆匆走出教室,路过食堂只买了两个包子,边啃边赶向校门口。大巴车下午1点多出发,一百多公里的路途满载着一个母亲的期待。

回到家,第一个跑过来迎接的必定是儿子莫莫,不满3岁的他还不会表达思念,但是会用手臂紧紧环住马金华的脖子。不知道他小小的身体怎么会爆发出如此蛮力,常常勒得马金华喘不上气来。

不一会儿,松开双臂的儿子转而迫不及待地翻起马金华的行李箱,那是他眼中“会变魔法的箱子”。为弥补对儿子的亏欠,每次回家她都会带些小礼物,然而,让儿子充满期待的礼物其实都是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儿,比如班里做活动用剩的气球,室友们吃汉堡炸鸡兑换的玩具,都是特意留给她的。

4.jpg

马金华和丈夫、儿子

“太调皮了,跑得太快了,奶奶都追不上他。”儿子平时由婆婆照看,上了年纪的老人腿脚不便,常常追不上跑起来像风一样的孙子,“奶奶出门都是骑着三轮电动车,追上就一把抓住,把他放进车斗里,然后带回家。”

“我妈常说,你婆婆真是太不容易了,你一定要好好孝敬她。”满怀感恩的马金华都记在心上,婆婆身体不好,却任劳任怨,把孙子拉扯得白白胖胖,“小家伙体重超过了40斤,壮得像头小牛,比同龄小孩看着都高半头。”

马金华更知道,老人的付出不仅仅在孙子,还有对自己这儿媳妇的支持和维护。

把孩子撂给公婆,自己却经常不在家,马金华也会招来一些不知内情的村里人议论,有一次她刚回村,远远地就听到有人说:莫莫他妈不见了……“在农村,女人结了婚主要任务就是在家相夫教子,如果不常在家,就会被误会成‘跑了’或者是离婚了。”

面对流言蜚语,每次婆婆都出面力挺,自豪地告诉村里人:“媳妇上大学去了。”儿子莫莫也跟着有样学样地说:“我妈妈在上大学。”

公公不善言语,但是每次新学年开学前,马金华还没出门,他就嘱咐老伴儿给儿媳妇转学费,“一学年的学费1万多,都是公公给我出的。”

5.jpg

马金华在上自习

家里两位朴实开明的老人,是马金华读大学最强大的“后援团”。

当然,这个“后援团”里少不了马金华的丈夫。他是个货车司机,今年6月份也去了往外地学习,“他在考驾照A证,原来的B证只能开小货车,考取A证后,大货车司机的收入能更高一些。”

“将来想去南方发展,找一份工作,带着公婆、孩子一块搬过去。婆婆的腿不好,南方的气候也适合她休养。”马金华这样规划着未来,现阶段两口子也正在为这个小目标努力打拼着。

我没有资格浪费

“小时候身在农村,自己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人帮你规划,每天过得稀里糊涂。”还有一年就要专科毕业,马金华打算继续攻读本科,就像当初打工5年后毅然决定重返校园,她总结为“不想留遗憾”。

初中毕业后,马金华进入职校学习机电专业。2016年第一次参加春季高考前两个月,她因病休学。遗憾错过高考的她,毕业后开始了打工生活,辗转在山西大同、北京等地做化妆师。“有时候凌晨两三点钟起床,赶去新娘家化妆。在日照一处婚纱基地做婚纱摄影跟妆时,每天微信步数都要超过3万步。”

马金华想换个好点的工作,可屡屡被招聘栏里醒目的一条挡在门外——“本科学历以上”。她越来越意识到学历这块敲门砖的重要性。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已经结婚并且怀孕的马金华无法外出工作,安安静静守在家中的她开始重新思考起自己的未来。那一年,她听说原来一起工作的同事考上了大学,这消息像火苗,一下照亮了她心底的渴望,“我想回到校园继续学习,也是为了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心动不如行动,马金华从弟弟那里借来高中课本,又从网上找授课视频,“前几个月还有很强烈的妊娠反应,连喝水都要吐。”拖着水肿的腿脚,马金华咬牙坚持自学。

6.jpg

马金华的数学笔记

她在客厅里摆了一张老式木头桌子,每天蹲坐在桌边跟着全国中小学云平台的视频课学习,重新拾起语文、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光复习笔记后来摞起来就有半米高,“那段时间就一门心思想考上大学。”

2021年初,儿子莫莫出生了,同时,马金华也收到了临沂职业技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看着尚在襁褓里的儿子,她犹豫了。这时候,丈夫给了她莫大的鼓励:“不管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如果你决定去上学就去上,我不想你将来后悔。”

马金华权衡再三,还是放弃了这次机会。“我并没有把这个看成是为孩子做出的牺牲,我只是觉得孩子太小,他还需要妈妈。我既然这次能考上,下次肯定还能考上。”马金华坦率地说道。

其后一年时间里,马金华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继续备战高考。她清楚地记得2022年接到高考录取通知那天的情景——“我们一家人正在吃饭呢,我跟婆婆说,今年要是考不上,我就出去找工作,不能总让你们老两口养着我们。”话音刚落,手机上就出现一条信息,通知她成功考取青岛滨海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7.jpg

走进校园后,马金华毫不掩饰已经结婚生子的经历,第一次听到她介绍自己的同学,往往把嘴巴张成大大的O型,诧异地问:“你是在开玩笑吗?”

“我比班上的同学大五六岁,感觉他们还是小孩子的心态,没有社会阅历,还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有过打工经历的马金华总是忍不住现身说法,劝诫同学们不要挥霍时间,比如看室友熬夜追剧,她会说一句“肥皂剧浪费时间”;比如晚上10点会强行关掉室友手机,督促她们早睡早起……唠叨得多了,有室友会嘟囔一句“怎么跟我妈一样”。

对此,马金华有时候会觉得无力反驳,“她们还不能理解,像我这样打过工又回来上学,才知道校园的时光多美好,多值得珍惜。”

对马金华来说,“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恨不得多看点书。”她的空余时间几乎都泡在图书馆、自习室里度过,同学有时约着出去聚餐吃饭,或者去玩一玩年轻人喜爱的剧本杀,马金华基本不会参加。

“时间和金钱对我来说都很紧张,我没有资格浪费。”马金华每个月的生活费控制在1000块钱之内,除了吃饭、日用品,她很少有其他花销。

把“励志”写进履历

马金华的努力学校老师们都看在眼里。“大一时的班主任孙振波老师了解我的情况后,主动询问我,有没有什么是学校能为我做的,那时候我的心里就很暖。还有我大二时的班主任申凤霞老师,以及很多任课老师,他们一直都很关心我,帮助我。”

班主任申凤霞今年9月份刚接手马金华这个班,她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马金华,是在火车站迎新生。作为学生干部,马金华负责指引刚出站的新生乘上附近停靠的接驳车。“早晨7点多我到车站时,她已经在那里指引了,一直到下午1点多我离开的时候,她还在站在那里。我虽然不知道她的名字,就觉得她很特别,一般的年轻人在太阳底下站一个小时就喊累了。”

还有一次上晚自习课,申凤霞走进教室,发现教室后面全是垃圾,很生气地问:“谁是卫生委员?”马金华立马站起来,拿着扫帚和拖布就开始打扫起来。“其实她是上一任卫生委员,现在已经换成其他人了。但那时候就能看出来,她是个责任心很强的人。”

通过两件小事,马金华留给申凤霞的印象是:雷厉风行,飒。

但是,毕竟基础薄弱,努力、自律的马金华偶尔也会流露出负面情绪。“有一次我正在开班会,她突然站起请假,说‘老师,我现在特别难过,想出去溜达溜达’。”有着23年教龄的申凤霞没有责怪马金华,把她叫到一旁关心地询问遇到了什么事情,可马金华坚持说:“我就是想出去走走。”

申凤霞理解,人的有些情绪一时不想表达,要尊重年轻人的想法,于是就给马金华批了假。

“老师,我回来了。”下午马金华返校后,第一时间跑到申凤霞的办公室里,还带来几个泡芙点心,“我在路上买的,特意送给您。”看到马金华脸上又露出轻松的表情,申凤霞才松了一口气。又一番交谈后,了解到马金华是因为学业压力大,又想孩子,一时有些情绪。

后来,申凤霞了解到更多马金华的情况,就向学校宣传部门进行推荐。于是,今年10月25日,一篇名为《既是妈妈又是专业第一,她是滨海学生马金华》的文章发布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阅读量很快就超过了两万。“学校同学们都转疯了,很多同学告诉我,他们转给自己的父母看,家长们都夸这个学生很励志。”

8.jpg

闻听消息的马金华很开心,告诉申凤霞:“老师,我成名人了。”

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今年马金华拿到了2022-2023学年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我们专业学生有533人,马金华的综合测评和综合成绩都是第一,所以我觉得她获得这个荣誉当之无愧。”申凤霞认为,国家设立这个奖学金的“励志”两字用得很好,意在贫中选优,激励年轻学子们在人生履历里写入自己的奋斗之路。

拿到5000元的国家励志奖学金,马金华第一时间就告诉了婆婆,“我想让家人看到,支持我是值得的。”

微信朋友圈里,马金华的签名是:不知道未来的结果时,就比别人坚持得久一点。

记者手记

为改变命运,怀揣一颗“勇敢的心”

“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采访中,马金华多次跟记者提起这句话。

在宿舍采访时,室友们则向记者吐槽着马金华的唠叨,一片开玩笑似的“讨伐声”:“她的闹钟最响””我还没睡醒她就叫我起床”“晚上10点她把我手机收了”……

马金华25岁,同学们19岁,6岁不仅是年龄差,更是认知和经历上的差距,这让马金华的劝谏成了“唠叨”,显得苍白无力。也许有一个瞬间,马金华也会感慨:自己的18岁,也是这般不知愁滋味。

离开校园打工多年后重返课堂,本就是一场人生的挑战,更何况她又是妈妈的身份,还要拿出精力照顾孩子,这使得“妈妈大学生”聚焦了社会关注的目光。无独有偶,这些年关于“妈妈大学生”的新闻屡见不鲜:2005年,日照27岁的丁云娟考取了山东省莱阳农学院(今青岛农业大学),女儿只有11个月大;2012年,辍学7年的河南农妇傅慧珍以文科525分的成绩被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录取,高出二本线整整16分,女儿两岁半;2021年,时年51岁的张计玲复习两年后,以高出“二本C类”线45分的成绩考入山西工商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成为该校年龄最大的学生……

她们,曾经是农民、全职妈妈、理发师……为了弥补没有上大学的遗憾,拼力圆梦,成为一名有知识有文化有事业有家庭的新时代女性,也成为自己孩子的榜样。

人生难免有遗憾,而人们缺少的往往是弥补遗憾所需的巨大勇气和毅力。求学路上更为波折的经历,让“妈妈大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学业。如果不是怀揣一颗“勇敢的心”,怎会迎难而上,勇毅前行?

作为一名农村媳妇,马金华上大学的路走得并不轻松,好在这条路上她并不孤单。亲人们不但要承担日常照顾孩子的责任,同样也要有一颗坚定的心,“莫莫的妈妈不见了”这样的流言蜚语,在小小的村庄里也是不小的舆论压力,随时能压倒一家人的心理防线。

好在家人都支持马金华,为她组成最强“后援团”;好在老师们的帮助,班主任申凤霞总是为她开绿灯:有什么困难尽管提。这些都说明,整个社会氛围对“妈妈大学生”更为开明和支持的态度。

当马金华亮出“国家励志奖学金”的那一刻,所有的磨砺如雪落江河,消融在喜悦里。她迫不及待要给亲人们打一个电话,告诉他们:支持自己是值得的。为改变命运而勇敢出走的心,那一刻满怀收获的骄傲。

相关链接》》》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https://news.bandaoapp.com/shares/tuwen.html?newsId=928801351138545664

【中国青年报】https://m.weibo.cn/status/4975489501889711?sourceType=weixin&from=10DB495060&wm=9006_2001&featurecode=newtitle&s_channel=4&s_trans=2056295564_4975489501889711&jumpfrom=weibocom


往期回顾